未來大學
專案背景
大學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隨著新工作型態、以及職涯發展期望的轉變— 一個人在一間公司待長久不再是唯一的標準,而大學體制的角色也因此有了重新思考的契機。《親子天下》曾在2019年針對台灣大學在校生調查,如有機會重新選擇科系,僅有44%學生願意選擇目前就讀科系。
因此,臺灣大學在2019年啟動了「未來大學」計劃,開始反思未來的大學價值所在,本專案即為此計畫的一部分,協助臺灣大學搜集學生對於現今大學教育的想法同時,也瞭解在體制外的學生及教育工作者對於大學教育的期待及想像。
專案目標
-
找出學生希望大學可以提供/協助的功能
-
重新定義大學在未來的定位及價值
-
提出可快速導入目前體制的提案
團隊角色
在研究資料蒐集團隊中主要擔任工作坊的引導員,引導受訪者可以完整表達自身的學習歷程並從中發現自身痛點,並嘗試將新學習理論導入受訪者學習歷程中。
專案流程
現況分析
競品分析
研究方法
訪談架構
現況分析
大學的設立是希望讓學生在環境中可以學習新知,培養專業技能,以利未來能與職場接軌。然而這是過去制度建立時的願景,面對到快速轉變的當今社會卻是有那麼的不合時宜,的確大學至今依然提供許多的學習機會與專業能力的訓練,但卻不一定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多元的嘗試及跨領域的學習對現今的學生是再平凡不過了,但現今的大學制度即使有諸多的嘗試以因應措施但卻依然有為數不低的限制造成學生學習的困難。

競品分析
由上圖可以更釐清目前高等教育的難處,不難發現到在大學場域中,學生對學習預想與現實卻有很大的出入,而國內各大專院校在近幾年也漸漸瞭解到這個事實,於是有許多計劃誕生,目的就是欲透過計劃的建立以改善現今大學體制的窘況,而下表便是目前國內知名大專院校針對現實與學生所想的不一致這個問題進行一連串的改善計劃。

透過上表可以完整瞭解目前大專院校實際的狀況,不難發現其實各校皆有所因應的計劃方案,從學程增設到學位授予再到學院創建,目的便是為了能補足現今大學教育與實際應用的落差,然而即使增加大量的跨域學習機會及與業界的連結,卻依然無法完全彌補落差,其最根本原因或許是要討論學校與授課者的制式規範,而接續便將以談訪方式進行研究資料蒐集。
研究方法
-
年齡:不受限但與教育場域有關聯者佳
-
條件:願意與他人分享自身的學習經驗
-
將依據分析結果建構出人物誌
訪談架構
有鑑於結構式訪談較無彈性,較無法深入探究受訪者學習觀點;而完全開放式訪談的方式可能會導致過程較為發散,無法聚焦於研究問題,因此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訪談分為三大部分,由我引出訪談問題,受訪者自由回答各自的想法、經驗與感受:
-
瞭解學習經歷的脈絡
-
找尋學習情境中不同學習觀
-
瞭解受訪者學習過程的興趣
-
挖掘受訪者學習過程中尚未被滿足之處
-
挖掘在學習體驗過程中不如預期的事件
-
瞭解該事件發生的前後細節
學習歷程體驗
對於受訪者而言,講述每個與學習有關的故事也許不難,但過於零散的內容會不易於研究進行,因此期望透過Wayfinding Map的方式,可以有助於連貫受訪者的故事脈絡,幫助我們釐清受訪者在每個有關學習的故事中所獲得的體驗及學習觀點的建立。

受訪者分享最深刻好的與壞的學習體驗,並接續從每一段學習歷程中展開其脈絡並分析造成不同感受的因素包含學習環境(空間&文化&輔助的工具)、與他人的互動、期待是否被滿足及過程是否有遭遇阻礙及限制或意外收穫等,針對學習行為的敘述進行標示整理,並特別標註與學習相關的行為、決策,如:過去嘗試做過哪些學習行為、如何看待學習等等。針對每位受訪者在學習情境中的「學習動機」、「學習目標」等學習觀進行討論,最後再將觀點統整後收歛出每段學習歷程的核心要素。
使用者需求
透過訪談,可以將使用者的需求歸納出 以下四大要點,而釐清使用者需求更有助於後續研究進行,並將使用者需求要點納入產品思考。
透過系友或校友瞭解目前業界近況
對系上所學專業科目不知道該如何運用及在業界中如何被運用
瞭解在校外可以參加的競賽、實習等管道資源
想要學習如何才能有好的學習成效
使用者痛點
釐清使用者學習歷程及需求後,訪談重點將著重於瞭解使用者痛點,我們可以將使用者的痛點歸納出以下四大要點,釐清使用者痛點有助於後續研究進行,透過使用者的痛點可以幫助我們認知到現狀與預期的差距,並將使用者痛點納入後續產品思考。
因各校的轉系門檻中包含原科系成績優良,而學生本就對原科系興致低落,如此高門檻導致轉系受到侷限
因升學主義當道及有標準答案/權威式的教學導致學生目前的 學習自主性低落,侷限於當前教育框架
學生在求學階段有機會培養一個或多個興趣,但卻發生科系與興趣關聯性薄弱,原因可能是興趣的專一性及產業的連結性等造成
在科系中所學之專業知識無法與未來職涯有所連結及想像,導致學以致用可能變成學卻不知道該怎麼用
人物誌
將受訪者資料蒐集後整理成人物誌(Persona),以學習動機及需求進行分類,區分出價值導向型、興趣導向型、自主規劃型及目標導向型四者,而以學習動機及需求進行區分是為相較於以心態或是學習方式等分類法則將會不易收歛且資訊片面,同時對受訪者而言,動機及需求將是展開學習體驗的第一步,且往往將是決定學習體驗好與壞很重要的要素之一,因此最後才會選擇以學習動機及需求為人物誌分類標準。




解方發想
接續團隊將受訪資料及田野資料整理後收歛,定義出HMW為“我們如何能面對快速變動的未來而有所因應“,期望可以發想出一核心價值,由此價值導引出一概念理論,再由此理論衍生出一實際可行方案,首先團隊認為在整個大學教育場域中角色被劃分是需要被討論的,在過去的制度中可以有各角色謹守本分,授課者有教課的責任,聽課者有學習的期望而行政者則是扮演場域及經費等籌備,但面對自主學習的衝擊下,可預期到這樣的制式將會有所抵觸,因此將角色重新定義是必然的,過往每個角色需要負責的事項依然不變,但在學習的領域中,將不再有所區分,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為核心價值進行發想;接續將此價值往下延伸可以發現縱使將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學習者,但在每次的學習歷程卻不一定能被完整記錄,並延續到下一次的學習體驗,中斷的學習歷程將無法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因此導入可以改善此問題的概念理論就顯得相當重要,最後將綜合核心價值及概念理論提出一可行的實施方案。
學習者為中心
「以學習者為中心」指的是在大學教育場域中的所有參與者,包含校長、各級主管、教師、行政人員、校友及學 生等,都是學習者的範疇。期望在建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行動場域中,讓學習者將想像主動實踐出來,不再作為純粹、被動學習的角色,更能主動創造、締造學習,在過程中,深刻瞭解與反思如何定位自己、如何與他人互動、如何參與在社會裡。故非以某個人或某種人為中心,而是以學習者的心態與姿態,來實踐並形塑未來的學習型態。
學習鷹架理論
經過將訪談資料統整後,發現到較為自主學習的受訪者其學習歷程中會產生特定的想法與觀點的現象,而他們會以此為基礎去嘗試與探索,爾後因反思實踐經驗後再產生新的想法,接續踏出下一步行動。因此,在參考上述學習經驗並歸納學習理論研究後,建構出一自主學習迴圈假設,希望透過將談訪資理整理所提煉之元素:觀點、行動、經驗、反思,整合成一個完整學習迴圈,幫助學習者可以將過去和未來的學習經驗串連起來,進一步形成與發展他的學習歷程。

透過此概念理論可以更容易觀察學習者的學習狀況,然而當我們觀察卻發現到學習者可能會因為對自己想法的不確定性亦或是不知道該如何開始行動甚至也不知道該如何反思學習歷程所帶來的幫助,而這將使學習經驗不容易被累積造成每一次的學習歷程都是獨立且沒有相互連結。

上圖為以建立學習鷹架來支持學習迴圈之圖,其中藍色內圈為學習者的學習,而灰色外圈則為學習鷹架支持,期望透過建立學習鷹架以解決上述所提及學習者在學習歷程上遭遇到的困難,以完整化整個學習者的學習迴圈同時可以使學習者更可能達到期望的學習目標。
開放式大學
打破現有大學制度使其更加彈性及開放,同時讓教與學轉為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模式,並依照使用者需求及痛點規納出以下六大核心要點,其中建立學習與個人連結是對應興趣與學習方向的一致性,透過建立連結學習者便可將興趣伸延與學習並起,不再是學習主導一切;同時瞭解業界況狀及增加應用實踐機會便可以打破產學邊界的方式因應,過往的學習很容易因不知道學了之後可以幹嘛而造成學習的困惑導致學習成效不佳,如果可以提早在學習過程瞭解專業技能及知識應用之處,便可有效解決此問題;最重要的學習自主性可望透過創新組織與文化的建立來獲得改善,將整體的教育場域文化進行改革,推動新穎的文化風氣,將提高學習的自主性;最後則是一再被提及的更多學習途徑是可以透過打破現有制式的邊界而獲得有效改善,打破主必修、教室及在校及校友的藩籬,將可望全面提供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予學習者而非只是過往制式的學習方式。
依照以上六大核概念衍生以下開放式大學行動方案
-
行政AI菁英化
-
組織扁平
-
資源共享
-
教育沙盒
-
探究式學習
-
體制外自學認列
-
諮詢團
-
學力證書
-
課堂無計分評鑑
-
設計你的課程
-
校學士
-
領域專長
-
跨域合作
共研共教共學
-
教師論調
-
探索式學習
-
體驗試課程
-
校友保固
-
產業學苑
-
混成學習
研究時程
2020.06
談訪&工作坊
-
透過訪談瞭解受訪者的學習歷程體驗
-
挖掘受訪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觀
2020.09
解方發想
-
將使用者需求及痛點導引出發想要素
-
利用發想要素創造出核心價值、概念理論及實際可行方案
2020.05
競品分析
-
蒐集國內大專院校提出的改善計劃進行分析討論
-
改善計劃主要增進跨域交流機會以減少制式的侷限
2020.08
使用者研究
-
將使用者訪談資訊進行資料分析並匯整成人物誌等以接續研究
-
根據訪談資料整理分析使用者需求及痛點
洞見分析
-
國內各大專院校其實都有意識到新型態教育的萌芽,同時也提出相對應的計劃及實行方案,然而在快速迭代的環境中,其成效依然有限。
-
教育的未來需要思考的或許是僵化的傳統思維,畢竟計劃是人所提出的,而一旦人的思維沒有改變,那再多的計劃看來便像是治標不治本。
-
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學習者是改變的第一步也是極為重要一步,而這權利包含自主性及主體性等,過去的教育也許無法有所謂“客制化“,然而在學習者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後,也許就離“客制化“更近一步了。
-
透過已經上線的探索學習方案,學生有不同學習管道的選擇,同時也更鼓勵學生在探索過程中可以有明確的規劃,不再只是侷限於學校場域中的想像。